中国高校科技

浅析高校留学生医学汉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教育事业迅速崛起,吸引了众多海外学子来华学习。21 世纪以来,申请到我国学习的临床专业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本科临床医学(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MBBS)是我国为来华学习临床医学的留学生新开设的一个专业。其中,大部分留学生在我国各大高校的基础医学院完成理论课学习后,需要在中国相关院校的附属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从而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我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除了掌握基础汉语知识以满足日常生活外,他们还需要掌握医学汉语以便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能够与病患进行沟通。鉴于此,除了开设基础汉语相关课程外,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医学汉语课程。在这些年的医学汉语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本文对此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探讨。

一、医学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2007 年8 月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汉语知识,了解中国概况,以适应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的便利和后期接触病人的需要,其中“后期接触病人的需要”指出了医学汉语教学的必要性。临床医学生的培养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临床见习与实习。在医学专业留学生完成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后,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的时候需直接和病患接触,进行问诊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熟练掌握并运用医学汉语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很多医学资源,比如医学书籍、医学网站、医学会议和医学药品等,绝大多数都是以汉字为媒介,留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医学词汇才能最大化地利用这些资源,从而更好地完成临床医学学习。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扎实的临床医学留学生,对于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助力。

二、医学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配备不足

目前,高校开展医学汉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是汉语专业的教师或医学专业的教师,缺乏兼顾汉语言学背景和医学背景的复合型教师。汉语言专业的教师没有医学背景,在医学汉语教学中,虽然可以发挥自身对于汉语教学的优势,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的重难点突出,但针对医学专业术语进行汉语解释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1]。而医学专业的教师,因为没有汉语言教育背景,对如何教授一门语言课的技巧相对匮乏,使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成立一支汉语言教学背景教师和医学专业背景教师组成的医学汉语教学团队显得颇为重要。

(二)教材相对单一

我国留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远远早于临床专业留学生的医学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材非常丰富,且已形成了成熟的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比如目前在国内外推行的针对母语非汉语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 考试),而医学汉语的教材相对少而单一。目前,可用于临床专业留学生医学汉语教学的教材主要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医学汉语》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汉语》系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汉语》、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医学汉语基础教程》和《初级医学汉语教程》等。教材类别相对单一且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多数医学院校只能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选择教材,甚至有些院校因为课时安排等原因对选择的教材只节选其中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等都无法得到保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1.尚无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一门课程的灵魂。目前,医学汉语还没有统一的通用型教学大纲发布,各大高校只能参照国家汉办2002 年发布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2]和2008 年发布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3]以及2007 年8 月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来制定本校的医学汉语教学大纲[4]。目前,各大高校在医学汉语教学大纲的制定方面尚处于初探阶段,在各大数据库上公开发表的关于医学汉语教学大纲制定方面的教研论文很少。

2.教学模式陈旧。相对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比如混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PBL教学等,医学汉语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传统而又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制约了医学汉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