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

高校科技服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以长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提出优化区域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开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长三角地区科创资源丰富,汇聚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双一流”高校约占全国的1/4。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研究中心及上海张江、苏南、杭州、宁波温州、合蚌芜等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从产业发展看,长三角地区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面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较为深入,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让高校科技服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助推高校科技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既是时代发展需求,更是高校主动强化责任担当、走高水平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文献综述

高校科技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两者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高校如何通过参与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区域创新具备一定的系统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都作为创新系统的一部分。这几类因素在区域内特有的资源、环境、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下,构成非线性协同的有机整体。创新系统会受到地区经济、文化、资源的限制,高校科技通过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要素禀赋、社会需求建立联系、不断匹配,从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主题“高校科技与区域经济”,共检索到文献223篇。李红[1]在《高校科技创新政策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中,提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联动性还不够强,提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指导功能,建立科学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加强和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政策。韩雪峰等[2]在《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实证分析》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发现高校的研发支出效率远高于其他科研机构的平均水平,说明高校科技对地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张峰林等[3]在《地方高校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建议从认识提高、环境优化、平台搭建、瓶颈解决等方面切入,促进地方高校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有文献多数从实证角度测度高校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度或者立足于本区域高校科技服务经济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尚缺乏高校科技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本文从长三角三省一市各自比较优势出发,结合区域内高校科技资源分布现状,对高校科技如何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 长三角地区高校资源及高校科技发展现状

2.1 高校资源分布情况

截至2018年底,长三角地区共有普通高校458所,在全国占比17.2%;本科院校221所,在全国占比17.8%;“双一流”建设高校35所,在全国占比25.6%(见表1)。从三省一市各自情况看,江苏高教资源最为丰富,有普通高校167所,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含一流学科,下同)15所;上海有普通高校6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4所;浙江普通高校数为10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3所;安徽有普通高校11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3所[4]。

2.2 高校科技发展状况

三省一市高校科技发展状况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科研氛围浓厚科技实力较强。以江苏为例,2019年度,江苏高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29项(其中主持17项),占全国高校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14%,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二,占江苏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53%。江苏高校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9项,分别占全国高校通用项目获奖数的9%、16%和15%,占江苏全省通用项目获奖数的100%、70%和45%。其中,河海大学参与完成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以及江苏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浙江高校在2013至2018年间,主持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共48项,占浙江全省获奖总数的78.69%,高校已成为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二是承担社会研发项目的比重还不够高。以浙江为例,2018年,浙江省研发经费支出1 445.69亿元,从经费来源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整体研发经费的79.37%,说明企业重视研发。其中高校作为执行机构占比仅为5.0%,工业企业在执行机构中占比79.4%。从执行机构情况可以发现高校与企业间的横向研究不足,产教融合不够深入,高校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高等院校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29.8万件,实施应用率仅为15.1%;远低于总体有效专利实施应用率52.6%的水平,更低于西方发达国家80%的水平,大量专利处于“沉睡”状态。长三角地区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在全国比重较高,专利申请数量居全球前列,但有效转化率偏低。各自创建的技术交易平台沟通协作机制还有待优化。由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是一项涉及政府、市场、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等多主体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在具体转化环节存在着诸多的痛点和难点,需要各方共同破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