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7月6日,绵阳科技城新区2021年度重大项目将开始施工现场。郭超英摄

7月6日,绵阳市科技城大道南段一处空地,工人正在平整工地,多辆工程机械车辆驶入空地一之后。这是绵阳高新区巨城工业园项目的建设工地。项目拟投资30亿元,建设芯片产业中心、光通信产业中心、光芯片产业链开发中心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按照省委十一届九中全会精神,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以成都和绵阳为主要引擎,助力绵阳实施创新驱动。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绵阳如何提升创新水平?近日,记者走访相关部门和项目建设现场,梳理出绵阳提升创新水平的“路线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祖明远

优化科技城新区创新布局

支持成渝重庆“创新金三角”建设,绵阳把优化创新资源要素配置作为重中之重。其中,科技城新区被视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绵阳市科技城新区于2020年12月获批,2021年3月29日正式揭牌。为建设科技城新区,绵阳市党委政府代表团近日访问了成都、宜宾和泸州。其中,重点是三地省级新区建设。

在绵阳创新发展的布局中,科技城新区定位为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目标是形成绵阳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为此,绵阳将在这里布局多个创新平台,进一步聚集高端创新资源要素。

科技城新区包括科技城新区直管区、绵阳高新区、涪城、游县、安州区。为此,绵阳借鉴了雄安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的建设理念,高标准制定了规划。同时,制定工作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考核、统一激励,确保科技城新区各主体按照《科技城》有序推进相关工作进展。统一部署。

2021年,绵阳科技城建设将继续加码。在不久前举行的绵阳科技城新区2021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72个项目开工,总投资416亿元,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社会保障等领域。事业。 2021年1-5月,科技城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1.5%。科技城新区“十四五”后备项目375个,预计总投资3140亿元。 “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007亿元。其中,近期计划开工项目42个,总投资133亿元。

院地合作加速成果转化

目前绵阳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个,高校15所,院士28人。两个研究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孵化更多先进产业。绵阳鼓励创新资源要素向重大创新平台积累。其中,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基础研究产业化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包括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创新中心。如今,绵阳正计划通过院地合作,打造绵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书架”。

前不久,国内首个医用回旋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在绵阳落成,吸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先庚等三位院士和各国核医学专家的关注。在全国。 “这标志着我国核医学高端装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核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李思进说。

PET-CT在核医学中被誉为影像诊断的皇冠。 “PET-CT和普通CT的区别在于,前者更灵敏,功能更强大,而后者一般是形态学上的。”科学城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杨兴说。该医院是国内首家安装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的医院。

与普通CT等成像技术相比,PET-CT可以提前3-6个月发现异常,而医用回旋加速器是其生产的显像剂,即生产的核心设备。医用同位素。

这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孵化的一家公司自主研发的“绵阳制造”设备。此前,全国只有120台医用回旋加速器,而且都是进口的。据业内专家介绍,在全国1.3万家二级以上医院中,只有不到10%的医院发展了核医学,核医学发展空间巨大。

绵阳以相关机构的技术储备为重点,通过院地合作搭建平台,促进核技术应用和核医疗产业发展,希望在全国领先核医学产业。

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

推动创新水平提升的另一个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加强科技创新。 “势能”。

绵阳农科院党委书记刘宗勇介绍,7月6日,该院专项研究部署与中国农科院石油研究所对接合作事宜。此前,双方计划推动共建“中国-绵阳油籽科学院”,将绵阳在油菜新品种选育和产业链建设方面的优势延伸至芝麻、油料作物等其他油料作物。大豆。